「弘法不擇筆」這句諺語在日本廣為人知,意思是「高手無論使用什麼工具都能寫出好字」。這不僅適用於書法領域,也常被引用於商業、運動等各種場合,用來強調「技術比工具更重要」。然而,若仔細探究這句話中所指的「弘法」——即空海的真實面貌,會發現這句話與歷史事實並不完全吻合。
本文將從筆文化與空海書法實踐出發,深入解析「弘法不擇筆」的真正意涵,並釐清其中的誤解。
表面上的諺語含義
「弘法不擇筆」這句話,表面上是說「名家無懼環境惡劣,也不會抱怨工具差」,是一種提醒人們「不要埋怨工具,先磨練自身技巧」的警句。在書法界,當有人抱怨「這支毛筆不好寫」時,常會被回一句「弘法不擇筆」,以示訓勉。
然而,這種說法實際上與空海對筆的態度與用筆哲學大相逕庭,甚至可以說是誤解其本意。
空海其實是「擇筆之人」
空海(774–835)是平安時代初期的僧侶與學者,曾遠赴唐朝留學,將密教等豐富的宗教與文化知識帶回日本。他對書法文化的貢獻極其深遠,被譽為書道大師。
根據用途選擇不同毛筆
據史料與傳說記載,空海會根據書體與用途選擇不同的毛筆:
- 書寫楷书時,使用結構紮實、筆鋒較短的毛筆
- 書寫行书時,選用柔韌度高、筆桿較長的毛筆
- 書寫草书時,則使用筆觸流暢、柔軟的毛筆
- 抄寫經文時,則用纖細而銳利的筆以求精準
更有記載指出,空海不僅選擇筆,甚至親自設計、製作毛筆。有的筆使用狸毛、兔毛等動物毛髮,根據毛的柔韌度與特性,調配出最適合書寫某種書體的工具。
「弘法不擇筆」這句話是怎麼流傳開的?
既然空海對毛筆如此講究,那麼這句與其實踐背道而馳的諺語又是如何廣為流傳的呢?
事實上,諺語在流傳過程中常會脫離歷史真相,而成為一種方便的語言模式。例如,有人臨時被請求寫字,手邊只有粗糙的筆,當他表示「這筆不太好」,在場者可能會笑說「弘法不擇筆嘛!」。這樣的對話一再發生,久而久之,「空海=不在乎工具」的形象就深入人心,並與真實脫節。
選擇工具,正是專業的象徵
對現代的書法家與毛筆職人而言,「擇筆」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專業判斷。至今仍沿用的中國傳統好筆標準——「尖、齊、圓、健」,也就是筆鋒要尖銳、毛筆分布整齊、筆頭圓潤、筆桿堅實,都是選筆的重要指標。
正因為如此,像空海這樣講究筆的性質與用途,反而是他作為「一流書家」的重要證明。
總結|真正的弘法,是「擇筆」之人
「弘法不擇筆」這句話,也許應該從反諷的角度來理解。歷史上的空海,其實是對筆的材質、構造、用途等非常講究的人。他不但精挑細選,甚至親自製筆,並根據書體靈活運用。這種對工具的深刻理解與專注,正是空海成為書法大師的關鍵所在,也正因如此,我們至今仍能為他的書法所感動。
空海之所以成為空海,正是因為他懂得「選筆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