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筆不僅是書寫詩歌的工具,更是詩人靈魂的承載之器。在詩與書密不可分的東亞文化中,文人對毛筆懷有深厚的情感與信賴,總是精挑細選與自己思想與情感相契合的一枝筆。
本文將透過歷史記載、詩句與軼事,深入探討詩人與書法家們如何選擇毛筆、並賦予其何種意義。
毛筆是文人「詩心」的映照
毛筆從來不僅僅是書寫工具,更是文人修養、精神與詩意感性的象徵。
唐代詩人白居易鍾愛宣城出產的紫毫筆(兔毛筆),並在詩中這樣吟詠其銳利與美感:
紫毫之筆,其尖如錐,其利如刀
紫毫筆詞
他將紫毫筆的鋒利與自身詩文的理想重疊,將文字的銳度與正義感凝聚於筆鋒之中。
同時,筆的品格也被認為反映出使用者的人格,選擇何種毛筆,也是展現「心之姿態」的一種方式。
在梧桐葉上作詩── 杜甫與筆的風景
詩聖杜甫的詩中,經常出現與筆相關的動作與景致。
例如以下詩句:
落日平臺上
春風啜茗時
石欄斜點筆
桐葉坐題詩翻譯:夕陽斜照的平台上,在春風中啜飲香茗,倚靠石欄,斜執毛筆,坐於梧桐葉上題詩
杜甫
這些詩句展現了文人身處自然之中,透過筆與景對話的情境。毛筆的書寫對象不僅限於紙張,也包括葉片、石面、扇面、甚至障子,是記錄片刻、對話自然的工具。
狂氣與筆── 張旭的破格表現
有時詩人手中的毛筆,更引領其達到超越自我的表現。唐代書家張旭便有「酒後以髮代筆」之逸事,據傳他酩酊大醉後,以頭髮蘸墨揮毫。
這種行為,超越了毛筆作為工具的層次,可說是以身體與情感直接書寫文字的極限之舉。即使沒有筆,文字依然能誕生——而當這種衝動超越了筆本身,詩與書便緊密結合。
選擇毛筆,就是選擇表達方式
儘管弘法大師空海曾言「弘法不擇筆」,實際上他也依照用途與字體大小,選擇不同類型的毛筆。
文人們對於「筆毛種類」「筆桿長短」「筆鋒形狀」都有精細的講究:
- 紫毫(兔毛):纖細鋒利,最適合細膩的詩句。
- 羊毛:吸墨性佳、運筆順滑,適合抒情性的行书、草书。
- 狸毛:彈性佳,適合剛健豪放的表現與漢詩的楷书。
書寫詩歌時所用的筆,會直接影響詩的語氣與世界觀。選筆的行為與詩人選擇詩句的節奏與語感同樣重要,是一種創作的核心環節。
結語:筆與詩,是文人心靈的雙柱
對於東亞的文人而言,毛筆是「映照內心的鏡子」、「引導情感的媒介」、「塑造精神的工具」。毛筆不僅僅是書寫之物,更是思索的助力,是與自然對話、喚出詩心的器具。
詩與筆的共通之處,在於都能將「心之動」具象化。因此,毛筆成為文人最私密、最值得珍愛的工具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Comments